说起新中国的外交史,很多人都知道周总理是首任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是第二任。可你知道吗?原本第一任外长的人选根本不是周总理,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叶剑英元帅。
1958年,刚刚接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专门跑到叶剑英家里串门。一见面,陈老总就开玩笑说:“老叶啊,这外交部长的活本来应该是你干的,你不接手,现在可把我给累坏了!”叶剑英听了哈哈大笑,心里明白陈毅说的是啥意思。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第一人选
时间回到1949年建国前夕,那时候周总理忙得脚不沾地,各种大事小情都要他操心。按照最初的计划,外交部是要设专职部长的,不是让总理兼任。毛主席和周总理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叶剑英是最合适的人选。
为啥看中叶剑英?这老兄可不简单!第一,他脑子活络,战略眼光独到,在军队里干了二十多年参谋长,各种复杂局面都见过。第二,他文化底子厚,早年求学经历丰富,不是那种只会打仗的粗人。第三,他跟各界人士打交道的经验丰富,属于军队里难得的全才。
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叶剑英参与过军调工作,跟美国人和国民党政府的人接触不少,摸透了他们的套路。1947年他还当过中央外事组主任,虽然那时候工作量不大,但外交这一套他已经熟门熟路了。
叶剑英的意外拒绝
周总理亲自找到叶剑英谈话,希望他能担起外交部长这副重担。没想到叶剑英居然婉言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在军队干习惯了,不想离开部队,希望中央另选他人。
这下可把周总理给难住了。赶紧把情况汇报给毛主席,主席听了也不强求,说:“算了,既然剑英同志不愿意干外交,咱们就别勉强了。他喜欢在军队,那就让他打到华南去,广东不正是他老家嘛!”
毛主席这招真是高明,既尊重了叶剑英的个人意愿,又给他安排了合适的位置。1949年7月,叶剑英奉命南下,后来真的打回了老家,当上了广州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在广东一干就是五年,直到1954年才回北京担任军委副主席。
周总理临危受命
叶剑英不干,总得有人顶上。周总理没办法,只能自己兼任外交部长。好在总理本来就是外交天才,这一兼任就是九年,直到1958年才把担子交给陈毅。
陈毅跟着总理学了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当年的这些内幕。所以他当上外长后,特意跑去跟叶剑英开玩笑,提起这段往事。
如果叶剑英当了外长会怎样?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叶剑英真的接受了外长职务,历史会如何改写?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很可能当不成开国元帅!为啥?因为外交部长事务繁忙,基本不可能再兼军职。而1955年授衔的原则是,进入政府部门的干部一般不参加评衔。
叶剑英虽然军队资历深厚,但他跟林彪、刘伯承、陈毅、贺龙这些人不一样,不属于任何一个“山头”。他长期在中枢机关当参谋长,没有自己的部队,评衔时也没有平衡各方面军的“包袱”。一旦离开军队系统,很可能就与军衔无缘了。
那样的话,开国十大元帅的名单可能就要重新洗牌了!
性格决定命运
回头看,叶剑英的这个选择其实很符合他的性格。这位老帅一向低调务实,不爱抛头露面,更喜欢在幕后出谋划策。外交工作需要经常在台前亮相,跟各国政要打交道,确实不太适合他的性格。
相比之下,陈毅就不一样了,这位老帅性格豁达幽默,能说会道,在各种外交场合都能应付自如。1958年接任外长后,陈毅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完全继承了周总理的衣钵。
历史的巧合
有意思的是,陈毅当年打趣叶剑英的那句话,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叶剑英选择留在军队,后来成为开国元帅,在军事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当年他真的去当外长,说不定就错过了在军事领域的更大成就。
而周总理临危受命兼任外长,反而成就了新中国外交的辉煌开局。陈毅接任后,更是把新中国外交推向了新的高度。
说到底,这件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在一念之间,而每个人的选择往往都有其深层的道理。叶剑英的“拒绝”看似意外,实际上却是对自己最准确的定位。
你觉得如果叶剑英真的当了首任外长,新中国的外交史会有什么不同?开国元帅的名单又会如何变化?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
顶益所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官网官网-加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