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托夫的油库烧了整整十六天,火灭了,但有些东西,才刚刚被点燃。照片上,几十个储油罐像一排被烧焦的牙齿,沉默地戳在那里。这看起来,不过是漫长战事里又一处冒烟的废墟。但如果你能看懂这盘棋,就会明白,这不是一次寻常的炮击,而是一声清脆的将军。
为什么是罗斯托夫?
把地图摊开,答案就写在脸上。这个州紧挨着乌克兰东部,是整个乌东俄军的“总后勤部”。前线几十万大军,每天要喝掉多少油?那是个天文数字。这些维系着钢铁洪流的“血液”,绝大部分都要通过罗斯托夫这条“总动脉”泵过去。而那个烧了十六天的油库,就是这条动脉上最大、最关键的心脏泵站之一。
乌克兰人把这一点看得比谁都清楚。他们手里的远程家伙很宝贵,与其拿去硬砸前线那些挖了两年的乌龟壳,不如绕到背后,在你这条大动脉上轻轻扎一针。这就像两个壮汉在扳手腕,我不跟你比谁的力气更大,我直接废掉你那条出力的胳膊。
你前线的坦克再多,炮再猛,没了油,就是一堆几十吨重的铁疙瘩。乌克兰的算盘打得很精:用最小的代价,撬动你整个战争体系的根基。这一招,叫釜底抽薪。
罗斯托夫的黑烟还没散干净,新的火光就在别处亮起。
莫斯科郊外的一家炼油厂,被无人机精准命中,直接瘫痪了近一半产能。这家厂非同小可,它供应着首都圈三分之一的汽油,还是机场航空煤油的主要来源。你看,打击的目标清晰得可怕:从前线的军用油库,到腹地的民用炼油厂,乌克兰正在系统性地破坏俄罗斯整个国家的“血液循环”。
这种战术离前线越近,效果就越是立竿见影。就在红军村方向,俄军第120炮兵旅的一个大型弹药库,被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直接“点名”。几十辆满载弹药的卡车,珍贵的152毫米“风信子”加农炮,还有三十枚昂贵的“红土地”精确制导炮弹,瞬间化为一团烟火。
摧毁一个这样的仓库,比在战场上跟对方几十门火炮对轰一天,效率高出不知多少倍。这背后是一整套高效运转的杀伤链条:看不见的“眼睛”在地面渗透定位,天上的无人机是“神经”负责传输坐标,而百公里外的“海马斯”,就是那把精准的“手术刀”。这已经不是炮战,而是信息战。
物理上的摧毁,必然会传导到心理上。
当后勤补给线开始变得“惊心动魄”,今天断油,明天缺弹,一种无形的压力就会像病毒一样,在部队里悄悄蔓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发生在库尔斯克前线的一起离奇“炸营”事件。
根据俄罗斯军事博主透露,在一个距离前线还有十几公里的俄军阵地,士兵们仅仅是听到了“有乌克兰破坏小组渗透”的传闻,就集体陷入了极度恐慌。他们端起枪,朝着任何会动的影子疯狂扫射,最终,在自己人之间造成了重大伤亡,场面一片狼藉。
这简直是战争高压下士气崩溃的教科书式案例。士兵们怕的已经不是对面的乌军主力,而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随时可能出现在身后的“眼睛”——那些为远程火力提供坐标的幽灵。这种草木皆兵的恐惧,比任何正面炮火都能更快地瓦解一支军队的战斗意志。
当恐惧在后方扎下根,前线的溃败也就不远了。
就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塞姆河南岸,乌军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抓获了近六百名俄军俘虏。这个数字很惊人。除了战术上的成功,你很难不把它和俄军士兵在补给断绝、指挥混乱和精神高度紧张下的集体崩溃联系起来。当一个士兵连自己的身后是否安全都无法确定时,他为谁而战的信念,也就塌了。
后方的系统性破坏,最终都会在前线战场上得到兑现。一个油库、一个弹药库的损失,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正在各个战区集中爆发。
在武勒达尔这个著名的“绞肉机”,俄军猛烈的攻势突然慢了下来。他们虽然像疯了一样往前线扔航空炸弹,但据守此地两年的乌克兰第72旅依然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铺天盖地的轰炸听着吓人,但往往是地面部队寸步难行时,才被迫使用的无奈之举。人们有理由相信,后勤的困难正在让俄军的地面进攻有心无力。
在另一个关键的红军村战区,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罕见地亲临前线。高级将领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大战将至。果然,乌军随即发动反击,一举夺回了红军村东南方向的新赫罗季夫卡。这次反击为什么能成功?恐怕和俄军第120炮兵旅那种火力支援单位被连锅端掉,脱不了干系。没了弹药,炮兵就是一堆废铁。
最具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俄罗斯本土。乌军不仅在库尔斯克州站稳了脚跟,甚至还在苏贾以北地区实现了大片突破,开始对部分俄军进行穿插包围。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与后方那种草木皆兵的混乱,比如那起“炸营”事件,有着直接关系。后方乱了,前线自然就露出了破绽。
战争打到今天,早已不是简单的战线推移和一城一地的得失。它变成了一场体系的对抗,一场意志的比拼,一场智慧的较量。俄罗斯有庞大的体量和看似无穷的资源,但乌克兰正在用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方式,攻击这头巨兽最脆弱的神经和血管。
罗斯托夫那场烧了十六天的大火已经灭了,但另一场大火,似乎才刚刚烧起来。
顶益所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官网官网-加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