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学科、专业的第一位博士都诞生于哪些高校?
我国博士生教育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直到1982、1983年,才诞生了首批18名博士。到1985年4月底,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也仅有150余人。但也正是那段“黄金岁月”为我国各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开山辟路,创下无数个“第一”。
到了2023年,我国一年的博士毕业生已达8.7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培养博士已不再是新鲜事儿,但在更多新兴细分领域,“第一位博士”的消息仍在传来。2023年7月,西北工业大学培养出了我国首位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随着交叉学科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我国新兴交叉领域的博士生教育正在走向系统化,即将诞生出更多学科、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第一位博士”不仅标记着博士个人学术生涯的高度,也折射出所属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积累与突破。
我国首批博士,从基础学科走出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其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151个,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812个,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导师1155人。
展开剩余86%从这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走出了我国首批18名博士,他们全部毕业于基础学科,17人为理学博士、1人为工学博士。其中,6人来自中国科学院,6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人来自复旦大学,还有2人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来自高校的12名博士中,8人毕业于基础数学专业(具体研究方向不同),来自中国科大的3人毕业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只有同样来自中国科大的范洪义毕业于理论物理专业。
“十八罗汉”,今何在?
40多年过去,当年18名博士已经成长为院士、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洪家兴,师从数学大师谷超豪,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研究。1991年,他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并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百年校庆之际也即2005年,数学科学学院成立,首任院长正是洪家兴。
如今,作为国内数学学科的排头兵,复旦数学连续5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二。在苏步青、陈建功等开创者的带领下,经过几代杰出数学家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数院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国内有显著地位的数学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同样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范洪义从中国科大获博士学位后便留校任教。他在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2000年前后,他的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物理领域SCI收录论文数一度位列全国第一。30多年来,范洪义坚持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出版专著30余部,共发表SCI研究论文近900篇,获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
山东大学的于秀源因成绩优秀,于1980年研究生提前毕业。著名数学家王元在其毕业论文后写有“此人论文水平达到博士研究生水平”的批语,在学校的坚持下,他最终获得了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其中就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磐,历任华师大数学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1997-2005年担任华师大校长,在代数群的模表示和量子群的表示理论上均有重要建树,对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更厉害的是导师们
比首批博士更强的,是首批博士生导师。我国首批博士生的培养导师大家云集,他们之中,有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数论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承洞,著名数学家、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谷超豪,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宁等众多顶尖学者。
我国代数密码学的创始人之一曾肯成教授,早在1959年1月便进入中国科大数学系任教,为科大的数学教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他编写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讲义从建校初期便被各系使用,经过一代代科大教师的改编,至今仍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学子。早在80年代初期,曾肯成就想到代数密码与通讯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问题,并联合几位教师自发成立“电子密钥研究小组”,1992年,以他领衔的密码学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肯成作关于密码学的报告(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华东师范大学的曹锡华教授师从数学大师陈省身,是把我国代数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带路人。1978年,为尽快赶超世界数学先进水平,年近60岁的曹锡华带领华师大代数教研室选择当时国际代数的主流方向——代数群。在他带领下,华东师大代数研究室成为国内代数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在代数群、量子群、代数几何、李代数等方向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目。他的研究生肖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时俭益、王建磐和叶家琛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届博士生席南华于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从华师大出发,为我国代数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1985年5月华师大代数教研组合影(图源:华东师范大学)
前排左起:沈光宇,朱福祖,李汉佩,曹锡华,黄云鹏,陈志杰;后排左起:韩士安,肖刚,时俭益,邱森,邵幼瑜,吴允升,王建磐,张维敏,赵兰
我国各领域的第一位博士首批博士诞生后,文史哲法、经管农医等各领域都迎来了各自的第一位博士。
1981年,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的孟金陵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年底,他报考了学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博士生,师从刘后利教授,与油菜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成为华农申请到博士点之后的第一位博士生,也在三年后成为新中国独立自主培养的首位农学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油菜分子标记遗传作图和辅助育种研究。
此外,华农还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个果树学博士、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作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如今的华农深耕农学领域,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农学相关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勤读力耕,为我国农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视角往北,同样是在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当年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培养出了黑龙江省第一位博士霍达(结构力学)。哈工大的力学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几个力学学科之一,底蕴深厚,近五年来始终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三,办学至今,涌现了一批知名的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在辽宁,东北大学在1987年自主培养出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刘积仁。1996年,由刘积仁缔造的东软成为第一个登陆A股的软件公司,开始带领中国软件走向世界,并连续7年成为中国软件出口第一名,成为我国计算机职业的缔造者与见证者。
一些行业特色高校至今仍保持着鲜明的学科特色。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寇卫东毕业于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通信学博士;以纺织、材料、设计为优势的东华大学,在纺织材料专业培养出了学校也是我国的的第一位博士潘宁;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的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朱勇,师从法律史学的学术泰斗张晋藩先生,他也是我国第一位法制史博士……
距离我国培养出首批博士已有40余年,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已实施14批,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初成体系到逐渐完善的历程。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学科体系一直跟着时代发展在变,从传统单一学科的深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也力求更加完善和精准。
发布于:上海市顶益所配资-配资官网开户-配资炒股官网官网-加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